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

230101 像样的故事

1. 2022年,当我觉得自己快气得昏过去时,我想起一些人,有每日出门上班时载我去地铁站的老爷爷,有街舞班的销售兼拍视频小哥,有煎饼店的店主夫妇(女人脾气时好时坏),有将热一点的烧饼塞给我的大妈,“他们不比我更在悬崖上?”——日记中这么记录。
街舞小哥好脾气,永远给人笑脸,即使戴着口罩你也知道他在笑着的那种热心肠。
煎饼店的主人,负责任地当上了周边小区“一食堂”的堂长,做的东西也好吃,用40块钱,可以买到让一家三口都吃饱的东西。
把烧饼递给我还让我“趁热吃”的大妈,那仨字给人温暖,其中有信心或什么,仿佛“封控”这种事从未降临。
最后一个月,周围认识的人都病了。在家待了一周多的我第一回上班,坐上两周未见的老爷爷的小红车,他说,“诶,今天怎么……”我并未接话,那空白处躺着我的特权或羞愧——在家上班两周,工作还未丢,可以弹性办公;想要多了解一点儿你,也许只是回个话,却不知怎么开口。新冠肺炎本土特有的污名化元素,也让我不能大方地谈它。

2. 2022年,找工作时被母职歧视,后知后觉我若真为其所苦,而不是庆幸那短短几句话曾多高效地展现了一个人,其实和这类人信奉的正是同一种东西。只有心底里接受社达理想和社会固有阶序及特权安排的人,才会被那种蠢话刺痛吧。(为这种东西所苦,不也是上述那空白处躺着的特权之一。)真正为“弱者”而想的痛苦,应是一种指向行动的日常安排。【被孩子拽走了……】

3. 感谢 qianyuan,悉心为我介绍工作机会,yijun,在桌子对面对我说话,xiaoyang,告诉远离职场多年的我一些生存之道,zijin,又见面真好,感谢工作上各种帮助,yichen,在我非常困难的时候发信联系我,介绍我认识 xxxx,问我需不需要钱,xueshan,组织了那么好的一个工作团队,给我那样一段难忘的经历,shan,在桌子对面告诉我有关选择的一些事, bochao,带我见识了编辑的工作与内容行业的生态,sky,一起聊天吐槽一起反抗清零,老爸,从血癌中活了下来,老妈,长达半年的付出牺牲和劳累,长沙妈妈,帮我们做了那么多饭、带孩子出去玩 ,还有伴侣,一个带孩子时长同龄圈中top1的体贴人T^T……我的生活之所以能这么安稳和保持基本的平静,我之所以还能保持清醒和理智,多亏了你们!呜【被孩子拽走了……画松树和直升机中……】

4. 新年,给孩子剪了指甲。剪完才继续一起拼乐高,他的新年礼物。

5. 吴冠英老师走了,这是我微博上少数关注的人之一。他每天画画,活得单纯而普通。我也曾在看惯了他的画风后生出厌烦来,想他多一些变化或尝试。他的画最终没给我带来比初见时更多的惊喜和启发,影响我最深的,是他笔耕不辍、日日更新的样子。和他“同行”这么久,也算是见识了一个真正的好人、平凡人的生活状态。我想,自己结束之前,能有一段他那样的日子,也算是活在幸福中了。和他“同行”那段时间,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他的更新和创作的状态,确确实实构成了我生活里稳定、坚实、不变的那一部分,是我为数不多的平静的来源,那种平静帮助我保持理智,继续活着。

6. 【被孩子……】待补齐

7. 回首2022,自己反刍过的苦恼是多么微不足道,失去自由的时间也在一个月以内,相比大多数人,已经非常安稳。很多日子我十分生气,并卯足了劲和统治者及执行命令的人虚与委蛇,很多夜晚在忐忑中渡过,担忧不可预测的事发生。这些忐忑、害怕和焦虑,最终大概在11月底慢慢消失。惨烈的可怕的灾难已降临人间,有人平白替我们(还活着的)承担了消受了它们。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应共享同一份未来、同一个嘱托,关于愿望和信心这一类东西,从活着的身上寻,更多从死者身上寻。他们的恐惧、遗憾、恨与怨,应注入我们对自身未来的想象,成为行动指南的一部分。有人说,“我们就在那列大巴上,”那列大巴上的人,那列客机上的人,那场火灾里的人,甚至年关将近匆匆离去的人,也应存在此地,目睹新一天的到来。

2022年12月28日星期三

感冒之后

 自上上周疯狂重感冒之后,全城大概于三天后开始了不约而同的静默……老伴自他城回来后,待了没几天就感染了,全家那时候均在病中。

隔了若干日第一次上班,地铁上人不多。我不想坐着,站着可以避免跟人近距离接触。下班时,一些熟悉的咖啡店关门在,看来主人还没有康复,或人手实在不足。

同事们和我咳嗽频率相近。这么长时间头一回不受打扰地办公,上午的我就像一个小马达。中午吃完饭后眼睛对着电脑屏幕就开始蒙上一层层雾气,我不停地打哈欠,终于从三四点到五点,做完了今天最重的一项活儿,也算是完满而高效。

今天在想的问题是,如果人的“自我意识”只是牵引人走过这一程的教学人格呢?在极乐迪斯科直到后半程的时候,都还会出现的教学引导声,化身成一个名为“玄伊”的女士,出现在我的梦中。梦到一半或将醒时,我发现虽然自己还记得这个名字,这人在这个故事中却接近一个不存在的人物,这个梦有她没她,都会这样进行,她如一个幻觉,一个浅浅的意识,悬挂在梦的边疆。我突然想,有没有可能,我们行进一生,那种俗称自我意识的东西,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存在,指引我们穿越全程,却一刻也不是主角。在我将逝之际,它同我一块儿消散——站在生死边境的后见之明说,那实在是要同你一道消散的。

2022年12月26日星期一

Revachol in 2022 Winter

Revachol 的街景给人的印象是,蓝色。在刚出Whirling in Rags 后被包裹于那独属瑞瓦肖的旋律中时,它给人的初印象是令人眩晕的灰色。

这是一个小小的城区,有少少的人,只有码头大门前那一块儿站了比较多示威或看热闹的人。人会奇怪,竟然有一个耗时五十小时以上的 RPG 能发生于这么一小块地图上。(虽然但是,如果需要往返比如对角线两点之间,我还是希望能在地图上跳跃。)游戏的 npc 量相对于游戏文本/叙事的体量来说也过于少了,非常小的城区搭配过少的居民和被罢工和堵车弄得呆滞的城市节奏,Revachol 如今的萧瑟和怠惰同季节一样,像海边的鸟鸣和苍白的海风吹到人的心里。

我想我会把这个游戏推荐给仍对更多故事和讲故事的那些尝试感兴趣的朋友。这个人可能是个三不五时会读一篇短篇小说的人,可能是玩遍了3A大作已经有些疲劳的人,可能是个视力很好的人(文字过多导致它真的很伤眼,像一边玩游戏一边读小说),可能是正在尝试发现一些新的兴趣的人。

对于一个读惯意识流及其他现代文学叙事模板的人来说,极乐迪斯科给人的不是“新玩法”的刺激或陌生,除了文字太多眼睛累之外,只有一阵一阵的熟悉、亲切。而我不仅是一个读惯了上述“当代时兴说书桥段”的人,还是一个经常这样写作的人,由此,这个故事就像个自家姐妹,我们分享一些不为外人知的 artistic halo,当然还有同样的一种尴尬。人在创作里动用某种手法、开始某种圈内吐槽或发表怀才不遇的感叹又被同行发现时会有的那种尴尬。书店里针对各文学门类的吐槽相当戳心,让人回想起这个游戏的由来,“极乐迪斯科,就是一写小说的人书没人看于是把它变成了游戏,后来它火遍人间的故事。”

游戏中“天人感应”、“同舟共济”等素质,无一不是我们用惯了的那种手法:在写到当时当地发生的某件事、遇见的某个人时,闲扯一嘴别时别地仿佛没有关系的另个人或另件事,或这时候,南山的梅花又倏地下落了等;在正与眼前这位好同胞或路人对话时,脑里出现的是某个过去遇见的人或在老远处不具名的人正在做的事情,而这样的勾连,构成了作为主人公的你下一步行动或言语的开端。

游戏场景中频繁的交互和随处可见的生活细节也许会让你觉得主人公一定“五感发达”,甚至当你玩了四五个小时从游戏中出来,瞥见生活中的物事,也会脑补或幻视它们“正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就好像这些东西都会说话。其中包裹的不是游戏制作者浓浓的叙事欲吗?这是一个每个小角落都想要讲故事,透露给你什么秘密或历史的宇宙。而相对于一个普通人,开局就“失忆”的设定也赋予主角更多的好奇,由此,他才能关注到许多寻常或漠然之物,闻到不被人注意的一些味道,变得那样“五感发达”。也许对于长久生活在 Revachol 的人,遍地常景常事,是不会开口说话的。

由此说到我为什么想把它推荐给对故事、历史感兴趣或想在生活中找寻新的兴趣点的人。这个游戏数次燃起我对历史的兴趣。如果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们的怪笑失忆警探哈里尔就可以了解、挖掘出这个棋盘大的地方那么多、那么久的历史,还有比这个街区人头数还多还复杂的意识形态组合,那么我在我现在这个待了半年以上的地方木讷地活着,对周围一无所知,连小区保安和便利店的主人是哪里人都不知道,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呢。我没有失忆,却因为自以为熟稔或冷淡,像失去味觉了般对周围既不关心,也无好奇,我没有那种在这那街区闲走,只为了解这里发生过什么、来过什么人的那种冲动。更有甚者,此前的我,还时时有那种“一了百了”的想法,拜托,就这样“一无所知”地来了又走了,太亏了吧。

之前读何伟《江城》也有类似感受。也许“探索”和“记录”正是当代叙事的核心,当你想去发现了,你就能发现得比一般人多,当你开始记录了,你就能保留下真正值得被发现和聆听的故事。江城两年,何伟的经验体量和感受的丰富度让人惊讶,因为我就算是去哪个异国他乡旅游、留学、居住,就算是待了一个月、两年、五年之久,也没有将见闻所得写成一本书。而那两年在江城其他居民眼里,会不会是没什么分别、也没什么新事好说的两年?

所以逛逛 Revachol 这鸟窝一般大的地方,天天见那几个头都被我点秃了也没什么新话好说的 npc,竟让我产生和在意大利逛巨大的博物馆、美术馆一样的感受。这里太好玩了!这里的历史很有趣,这里藏着许许多多有意思、有故事的人,还有人躲在……、……和……,等着我去发现、和她们交谈呢。

目前让我数次忆起的是在某商业区锅炉房里待着的骰子匠人。此人是个宅女,已经闭门不出多年。当被问起“为什么在这片被诅咒的商业区里就你没有破产”时,她给主人公看手上戴的戒指,“这是我第一次(创业)失败时我给自己做的,”像一个见证、一个记录——你没见过,不代表我没经历过,人就是会一直失败,直到最后的某次成功。

时至今日我仍会被这种古早味鸡汤打动。





Ps. 我会像操作合成器的男孩那样大喊“HARDCORE! HARDCORE!”吗?是的我会的,这次是,“文字不败!哦耶!”


PPs. 这画风也太迪斯科了,笑哭。

2022年12月25日星期日

尝惯的几则咖啡的味道

 - 星巴克VIA Instant 速溶之 Colombia 和Pike Place:

两者味道接近。前者国内的版本是一款中烘速溶,味道接近。后者更偏甜一些,相对柔和,而 Colombia 是会给人留下“味觉的印象”的一款咖啡。稍带粗砺的苦味,又没到深烘那样苦而涩,厚度是有的,在秋天枯树样的枯燥温暖口感包围中,是一丝淡淡的甜。苦和甜配合得恰到好处,我若图省事或手边没有冲泡机器,首选就是它。在21年底旅行时,我随身携带着几条,留宿朋友家,第二天一早起来,加上中午,喝的就是这个。注意,泡的时候水温一定要高,接近开水最好。

- 蓝瓶子的拿铁

Blue Bottle的拿铁记载了我们和朋友两家相处的美好瞬间。有时,朋友静会请我一杯,我感激不尽。我们坐在咖啡所在的露天商区的阳伞下,看着孩子吃东西、在周围玩,或围着水池走。南加的空气永远温和,在那里待的若干年月里,只有这样一些片刻,它确实吹到了我心里,让我产生“还算不错”的感受。

是静将 blue bottle 介绍给我们的。从此以后我们没有在别处发现能做出同样好喝咖啡的连锁咖啡店。

味觉上第一次尝你甚至会觉得有点淡、有点轻,“不过如此”,过了一些时间才发现可能是淡泊。我喜欢醇厚的东西不假,奶茶也喜欢有浓厚的“奶感”的,这一款却既温润,又清透,喝过后嘴里和身体里仿佛都清爽了一些。它也有不出挑的但让人怀念的甜味,类似百合或栀子留在季节里的人们心中的感受——不说出自己,只是存在。然而它们的存在又确实是好的,美妙的。

- 意大利的街边拿铁和卡布奇诺:

只要两块欧元,你便能尝到在其他国家费尽心思都买不到的绝美咖啡一小杯。一杯的量不多,大概只有一小茶碗那么大,一个浓度,却能让你感到满足。无论是提神,想要温暖(无论是人间的还是纯粹肢体上的),想重温这世间的美多一点驻足的理由还是仅仅想咖啡了,随便去哪儿来一杯,你都不会失望。也是在意大利旅游期间,我觉得就这么死去不太好,因为还有那么多故事、历史、画儿,那一个个博物馆像大自然一样将我变得渺小,人只要觉得小了,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了,就多一份活下去的理由。而如庆山所说,都市的格子间仿佛是自然的反面,会让人觉得“大”。一旦觉得自己“大”了,失望的事就会多起来了。博物馆、美术馆里还有非常多可爱的小婴儿画像,这是尘世留住我的另一个理由,太可爱了,太美好了。

- 升咖啡的向日葵拼配(咖啡粉):

用爱乐压做的咖啡,喝了几次后就给人非常温暖,像家一样的感受。熟悉,有些许偏巧克力的味道,明媚,加上一点厚重,就是人心目中标准中深烘该有的样子了。喜欢它们家。尝过了单位周围的数十家咖啡馆后,也就只有它家,值得一去再去。